|
|
助推在非中小制造业抱团发展——华立境外工业园让“走出去”企业形成合作共赢产业链
发布日期:2018-09-19 信息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分享到:
“5年来,共建‘一带一路’给民营企业带来巨大发展空间。”中非民间商会会长、华立集团董事长汪力成说,共建“一带一路”之所以得到广泛支持,反映了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对促和平、谋发展的愿望。作为“一带一路”建设排头兵,汪力成带领华立集团在“走出去”过程中积极布局非洲。
助推非洲工业化发展
“非洲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以境外工业园作为国际产能合作输出的重要载体,帮助非洲创造就业、促进其工业化、填补相关市场空白。”汪力成表示。
于是,华立升级“走出去”模式,将境外工业园开发作为自身国际化发展战略目标中的一项战略投资来进行定位,也初步确定了未来在全球开发运营“三大三小”中国工业园的战略目标,即在泰国、墨西哥、北非(面向欧洲、中东、非洲)分别开发一个规模达到10平方公里以上的中国工业园,可容纳至少500家中国制造企业落户。同时,适时在缅甸土瓦港、乌兹别克斯坦、埃塞俄比亚再各开发一个3-5平方公里的小型特色工业园区,有计划、有组织地助力300家中小制造业进行产业梯度转移和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产能合作,是一场有志之士主动参与的齐心协力“大拔河”,华立所搭建的境外工业园平台犹如拔河的那条坚固的绳子,吸引着众多“走出去”的企业一同抓住这条主绳,形成抱团之力,实现从“单打独斗”向合作共赢的产业链竞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竞争力。
比如华立集团控股子公司之一的华立国际发展有限公司就专注于海外工程、对外投资及国际贸易业务。华立国际在非洲有12年政府电力业务经验,过去12年中完成15个项目合同,所有项目运行良好,第一个光伏项目目前已运行7年仍在继续发电。
同时,华立国际已在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卢旺达、委内瑞拉等地设立境外子公司和办事处,中小型离网太阳能系统业务深入非洲地区,为当地的居民带去了清洁的绿色能源,深受当地政府与人民的认可与青睐。
华立青蒿素惠及非洲上亿患者
2015年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凭借发现青蒿素以及青蒿素在疟疾治疗中的成效获得了诺贝尔奖,让人们将关注的目光聚焦改写抗疟历史的青蒿素。而华立集团旗下的昆药集团、华立药业从事青蒿素抗疟药产品已超过20年,目前已经形成全球最大的青蒿素生产基地,并已在非洲形成完整的销售网络。
一位孕妇得了疟疾,如果用奎宁或者氯奎医治,即使她能活下来,胎儿也很容易流产或致畸。而用华立的青蒿素抗疟药“科泰新”治疗,不仅孕妇平安无事,孩子也能健康地生下来。在疟疾重灾区肯尼亚奇苏姆省就有这样一位孕妇。后来,这位妈妈给孩子取名“科泰新”,让她永远不要忘记中国抗疟药的救命之恩。
作为在青蒿素产业链中耕耘近40年,华立集团控股的昆药担负了青蒿素提取及产业化发展的重任。2004年who正式把青蒿素列为一线指导用药,华立集团的青蒿素类抗疟药也进入who目录,但由于没有通过pq认证,导致制剂始终更无法进入国际大宗采购。2006年,华立集团整合成功从种植到国际营销的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2010年,华立青蒿素类抗疟药已在非洲40余国注册、销售。
多年来,华立集团青蒿素抗疟药品不仅成为许多非洲国家高级官员相互赠送的档次高礼品,而且多次被我国领导人出访非洲时选定为国家级礼品馈赠给有关非洲国家。
新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