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万企帮万村”之光照耀大美临沧
发布日期:2021-07-06 信息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分享到:
"十四五"开局,开启新征程,如何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的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广大群众自我振兴,并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在云南省临沧市脱贫攻坚战役中,参与"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的广大民营企业切实履行了社会责任,贡献了民企力量。创新的帮扶模式,不仅为农业农村的发展带来了资金、技术和管理新方式,也让群众开阔了视野,提升了技能,形成了企业群众双赢的长效机制。这种可持续的帮扶模式,是临沧市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自2016年2月以来,云南省临沧市工商联和市扶贫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广泛动员和组织该市民营企业自觉参与“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通过强有力的举措,行动取得显著成效,成为了临沧市广大民营企业参与脱贫攻坚的主要形式和重要平台。5年来,该市共动员237户民营企业和商(协)会与31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结对帮扶,投入帮扶资金30916.3291万元,其中产业投入21985.0918万元,就业投入5244.392万元,公益投入3197.4643万元,技能培训投入489.381万元。
精准发力 主动服务脱贫攻坚工作大局
加强领导,全力推动。临沧市、县(区)及时成立了工商联、扶贫办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临沧市关于深入推进“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的实施方案》,明确总体要求、工作原则、帮扶方式和工作措施。坚持以结对贫困村为帮扶对象,以市县(区)工商联兼职副主席、总商会兼职副会长、执常委企业为帮扶骨干,动员和组织民营企业开展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商贸扶贫、智力扶贫和基础设施建设。适时组织召开工作推进会议,交流经验做法,表彰先进典型,全力推动了“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的顺利实施。
主动作为,强化服务。按照党委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将“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纳入市、县(区)脱贫攻坚的整体规划,指导结对民营企业精准帮扶。向企业提供贫困村的相关情况,指导企业编制帮扶项目、帮扶计划,将支持民营企业参与脱贫攻坚的各项优惠政策全面梳理汇编成册,让企业更好掌握和运用,协调跟踪优惠政策的落实。同时,充分考虑企业的承载能力,防止脱离实际、好高骛远、贪大求全,切实将帮扶的重点放在能够做实落地的项目上,不能发展产业的就开展就业帮扶、捐赠帮扶或智力帮扶,投资大小不限,解决的就业人数、捐赠数量多少不限,确保兑现帮扶承诺,使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多方协作,强力推进。临沧市工商联与市扶贫办、农发行共同组建临沧市政策性金融支持“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联席会议制度,签订《政策性金融支持“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战略合作协议》,采取座谈、走访、问卷等形式,定期分析研判工作推进情况,及时发现、分析和解决企业在帮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落实工作定期报告制度,督促指导八县(区)工商联和结对帮扶民营企业、商(协)会充分运用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台账管理系统,建立健全网上工作台账,及时对企业帮扶情况进行统计汇总,随时掌握工作动态,为科学决策推动工作提供依据。
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加大“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的宣传报道力度,对作出突出成绩的民营企业、商(协)会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积极向上推荐参与各级评选表彰,全市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5年来,临沧市共有22个民营企业、商(协)会和15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受到省级及以上表彰奖励。其中,云县新云州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被表彰为全国“万企帮万村”先进企业,临沧市川渝商会被表彰为全国“四好”商会;全市还有106家民营企业和81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被临沧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全市“社会扶贫模范”“扶贫先进单位”“社会扶贫先进集体”“社会扶贫先进个人”。上海市崇明区智慧岛公司、上海格尔安全科技有限公司2家崇明区结对帮扶民营企业被临沧市委、临沧市人民政府表彰为“社会扶贫先进集体”。通过表彰奖励先进典型,使参与“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贡献突出的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有了荣誉感。
合力攻坚 结对帮扶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民营企业、商(协)会是“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帮扶主体。在行动过程中,参与结对帮扶的民营企业和商(协)会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找准帮扶切入点、结合点,通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公益捐赠等多种途径开展结对帮扶,实现了帮扶内容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发展产业。产业扶贫是拔掉“穷根子”的关键一招,发展生产是实现稳定脱贫、脱贫不返贫的治本之策。帮扶企业结合自身行业特点,在贫困乡镇、贫困村投资兴业,立足当地实际,用好用足产业扶贫政策,带动贫困群众发展致富。临沧南华糖业有限公司建成113.39万亩甘蔗基地,引进先进技术,提高甘蔗亩产,延伸产业链,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累计向蔗农发放甘蔗产业扶持资金16.3亿元,支付蔗农甘蔗款116.6亿元,通过产业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促进了贫困群众脱贫。
带动就业。参与帮扶民营企业充分发挥产业覆盖广、就业岗位多的优势,参与就业扶贫,特别是从事人力资源开发、农产品深加工、商贸物流、特色餐饮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发展带动当地群众稳定就业。如:云南宏华人力资源有限公司与省外21户企业签订了长期劳务合作协议,实施定向招聘、定向培训、定向输出、定向服务,举办市、县两级招聘会17场次,在全市400多个村(社区)举办就业扶贫现场招聘会526场次,向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等地用工企业输送劳务人员53491人,实现工资性收入7.24亿元。其中:建档立卡户劳动力8362人,实现工资性收入1.2亿元。再如:凤庆县杰鸿种植专业合作社使用固定员工168人,使用的季节性临时用工涵盖小湾村20个小组的765户3335人。
提升技能。受教育程度偏低、劳动技能不高是贫困群众难以脱贫的重要原因,帮扶企业在发展生产的同时,积极开展技能培训,进行智力扶贫,为贫困群众“造血增能”,使他们掌握了实用技术,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云县大寨建筑安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5年来累计吸纳群众2305人次参与公司项目建设,群众增加了劳务收入,同时进一步提升劳动技能,掌握了一门谋生本领,也转变了致富观念,为乡村振兴建设打下人才基础。
开展捐赠。鼓励引导帮扶企业开展捐赠扶贫,重点向贫困家庭的高校学生、重病患者、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特困人群倾斜,通过捐资助学、医疗救助、生活救助等方式,解决贫困群众实际困难,使贫困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耿马川渝商会积极开展捐资助学、扶危济困等公益事业,累计开展各类帮扶活动45场次,参加人数2768人次,多渠道筹措投入资金300余万元。临沧市福建商会累计投入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智力帮扶等帮扶资金27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