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特色内涵和时代价值的研究
发布日期:2022-02-25 信息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分享到:
浙商企业"一带一路"沿线投资规模虽然总体偏小,但因为浙江民企基数大,所以投资涉及的行业、地域和总量较大。投资的精准性和效率较高,成为"一带一路"沿线投资的有生力量。
浙商非公经济党建走在全国前列。在从严治党这一大背景下,浙江民营企业对党组织建设、党员活动、党员学习教育,特别是党章党规学习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更加重视和认真。
节能减排、绿色生产、环境保护是现阶段企业社会责任的最基础内容之一,调研显示,浙江民企环保意识较之前调查明显上升,环境保护的措施和力度也大大加强,但仍然存在努力改善的空间。
浙江民企在全方位多层次创新社会责任实践中主要表现在:第一,全面开展多维度社会责任履行;第二,加大研发投入,以技术创新承担产业报国社会责任;第三,民企"参军"意愿高涨,少量已进入军品领域;第四,夯实员工权益保护的基础层;第五,环保、创新、培训、慈善四项投入有喜有忧;第六,纳税规模和增速加快,民企可持续发展需要最佳平衡点。
创新社会责任管理方面,第一,企业主价值观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总开关"。以民营企业家为先导开展社会责任管理;第二,推动编制、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提升计划性、规范性和可持续性;第三,鼓励中小企业广泛参与,提高浙商社会责任的广度和深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要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这为鼓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指明了方向。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微观细胞,宏观经济的质量和活力取决于微观经济细胞的质量与活力。而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理念意识、路径方法和成效,直接决定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质量和水平。
为全面了解浙江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特征、成绩、问题和发展趋势,根据全国工商联统一部署,浙江省工商联2020年初组织了大规模的抽样调查。
样本民营企业的基本面包括五个方面:
第一,样本民营企业的行业分布符合当前产业结构特征。本次浙江民营企业社会责任问卷调研总共涉及18个行业,行业分布代表性比较全面。
第二,浙江民营企业主多年来“低学历与高创业能力”的反差明显。浙江民营企业主的文化程度具有鲜明的群体特征:受教育程度等人口学指标低于全国同行平均水平,但浙江民营经济主要指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浙商低学历与高创业能力的反差明显,“草根”色彩鲜明。
第三,企业主年龄优势不再,但企业家人口红利仍可持续。40-60岁年龄段的企业主占全部样本企业总数的大约73%。这说明至少在企业主群体里,我们的人口红利还没有消失。但40岁以下的占比只有13.63%,这说明企业主年龄偏大,至少年龄优势已经不明显,而老化的情况已经开始出现。所以,我们不仅应该重视企业的传承继任问题,同时要重视引导新一代的新经济自主创业。
第四,企业存续年限以10-20年区间最集中。企业成立年限最集中的区间是10-20年,占比达42.56%,其次为20年以上的区间。成立10年到20年的企业分布最集中,意味着20年是企业发展的一个“坎”。企业发展到20年以后可能会慢慢衰老、重组、倒闭,以各种方式退出市场。从企业的发展阶段来说,10-20年是壮年期、稳定期,只有跨越了这一阶段,才有可能成为一家真正有生命力的公司。
第五,样本企业成分私营经济超过九成。
据浙江省工商局统计,截至2017年年底,全省各类市场主体总量达到593.4万户,同比增长12.2%。公司制企业数目为152万个,民营企业约占89%。随着国家工商总局“个转企”政策的推行,鼓励个体户变更为有限责任公司登记,意味着私营企业的数量还在增加。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单体规模偏小效率较高
浙商企业“一带一路”沿线投资规模虽然总体偏小,但因为浙江民企基数大,所以投资涉及的行业、地域和总量较大。投资的精准性和效率较高,成为“一带一路”沿线投资的有生力量。
浙商在“一带一路”沿线的投资地域分布,东南亚占32%。其次欧洲占了15%,二者相加占了将近一半。东南亚是浙商“一带一路”投资的主流目的地,率先走出去的浙商还创造了不少在全国领先的创新模式和标杆项目。比如泰中罗勇工业园已经成为“一带一路”沿线首屈一指的中国企业境外园区,由浙江民企华立集团牵头设立,已吸引了中国22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地区的数百家企业入驻,其中中国500强企业有20多家。带动中国企业累计在泰投资超29亿美元,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超100亿美元,解决当地就业3万多人。越南龙江工业园,也是浙商投资创办的,已经成为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入驻中国浙江企业促进了所在国的就业税收快速发展。
加强党建和组织建设,为履行社会责任创造机制环境
第一,浙商非公经济党建走在全国前列。
本次调研问卷数据显示:浙江民营企业党组织成立的时间最集中的是2000年到2010年之间,占比48%,将近一半。党组织的设立能够更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而浙江各级党委政府也因势利导,尊重民企的实践和探索。
第二,民企党员比例中层超过高层。此次受访企业的统计数据显示,党员占全体员工的比例,中层和员工比重超过高层。这是由私营企业的属性决定的。
第三,从严治党在浙江民企得到较好贯彻。
在从严治党这一大背景下,浙江民营企业对党组织建设、党员活动、党员学习教育,特别是党章党规学习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更加重视和认真。这个比例已经与国企差距不是很大,当然民企党员学习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还需要持之以恒提高。
环保意识进一步增强,但仍然有短板和上升空间
节能减排、绿色生产、环境保护是现阶段企业社会责任的最基础内容之一,调研显示,浙江民企环保意识较之前调查明显上升,环境保护的措施和力度也大大加强,但仍然存在努力改善的空间。
第一,节能减排基本面良好。做到“达标排放”民营企业的比例为78.18%,虽然比例不低,但仍然存在上升空间。
第二,“资源节约与集约利用”不同层面实施参差不齐。
“资源节约与利用”也是加强环境保护,降低资源消耗和生态负荷,促进循环产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做到“资源使用和能耗符合国家规定”的受访企业最多,占比为77.83%。最低的一项是“采取引导产业链节能的措施”占比仅为22.10%。从侧面可以看到中国企业资源节约与利用方面不容乐观。
内在驱动和外部推动相结合,公益慈善走向深入
第一,浙商是公认的东西部扶贫协作主力军。浙商是中国参与东西部扶贫协作的主力军,就地吸纳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就业,是浙商社会责任的一个亮点。就地指的是浙江民企在中西部扶贫过程中吸纳当地就业人口,总人数达到73938人,其中娃哈哈吸纳就业达到13000人,平均每户民营企业就地吸纳劳动力1509人。浙商大量走向中西部,是市场行为,同时也是政府前引后推的结果。浙江省对口帮扶新疆、西藏、四川、青海等中西部省份的贫困地区,这个过程中政府和民企形成合力,调动了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资源和积极性。
第二,浙江省各级工商联发动“消薄扶贫”等承担精准扶贫历史责任。通过“千企帮千村,消灭薄弱村”等工作部署,广泛发动民营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全面攻坚大力帮扶省内外经济落后地区的部分农村人口,作为先富起来的群体,民营企业为实现2020全面脱贫全面小康作出了贡献。2015年,浙江26个欠发达县摘帽。
第三,浙商发起的公益慈善基金会全国前列,仍有很多提升空间。设立基金会是企业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最终载体之一。2016年,全国791家民营企业非公募基金会中,浙江有80家,排名全国第三。
浙江民企全方位多层次创新社会责任实践
第一,全面开展多维度社会责任履行。
市场竞争是企业经营的基础。浙江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不损害竞争对手声誉;积极参与和推进行业反垄断的联合行动;建立防止商业腐败与贿赂的制度,依法监督和追究相关行为责任;尊重同业竞争者知识产权;无通过降低产品和服务的安全和质量标准获取竞争优势行为;无严重低于市场价格销售产品行为;遵守有关法律法规,杜绝价格联盟。其中“遵守有关法律法规,杜绝价格联盟”占比最高,占90.48%,最少的是“积极参与和推进行业反垄断的联合行动”,占比为24.38%,这说明民营企业的法律规则有了很大的加强,在行业垄断这方面还有很大不足。
知识产权是社会科技不断进步的保证。企业在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方面采取的措施:建立预警机制,在发现自身可能存在侵犯知识产权行为时及时纠正;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的激励机制;通过培训、讲座等措施提升员工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强化法律顾问维护知识产权职能。其中“通过培训、讲座等措施提升员工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占比最多,占81.56%。
反腐倡廉是企业与社会和谐共处的基础。企业反腐倡廉方面采取的措施: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责任追究;对举报人采取保护措施;建立反腐倡廉制度;开展反腐倡廉的相关教育和培训;组织部门负责人及重点部门人员签订反对商业贿赂协议或建立相关责任制。其中“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责任追究”最多,占比为77.76%,其次是“开展反腐倡廉的相关教育和培训”次之,占比为76.14%,最少的是“建立反腐倡廉制度”,占比为53.02%。反腐倡廉的制度性和规范性还有待提高。
供给侧改革的大环境下,企业应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举措: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改制;服务人性化、重视产品的交付和体验;加强核心技术的储备和应用;减少库存,提高库存周转率;向产业价值链高端转移;根据市场需求,减少落后产能;向智慧生产和智慧工厂转变;进军国际市场,拓展产品销路;推出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个性化产品;科学决策,避免盲目扩张和过度多元化。“向产业价值链高端转移”与“向智慧生产和智慧工厂转变”占比最少,这两项是比较高端的解决方法,也是最根本最彻底的方法,但是难度以及风险较大,作为中国民营经济领头羊的浙商,在这方面应该加大力度争取走在全国前列。
随着全球化浪潮和反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对外投资的社会责任问题越来越重要。比较典型的对外投资的社会责任措施有:充当民间大使,推进民间交流;优先本地化采购和用工;注重当地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投资项目规划与运营中注重节能减排与生态平衡;对东道国进行技术援助(如无偿培训、传授技术等);优先本地化采购和用工;了解利益相关方的期望和诉求,加强和利益相关方沟通;尊重东道国文化和宗教信仰影响;遵守东道国法律法规、市场规则、劳工政策。社会责任履行的优劣直接决定了企业在海外投资的声誉,间接影响企业海外投资是否成功以及是否顺利。这种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单个企业,也不局限于短时期,影响周期长,范围广,所以这方面的履行必须全省甚至全国的企业共同协调行动。
在上述这些方面,浙江民企都创造了大量好的经验和做法,为中国民企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第二,加大研发投入,以技术创新承担产业报国社会责任。
企业是科技研发的主力军。企业研发投入在全国总研发经费支出中超过2/3,所占比重达到77.5%。2017年,浙江百强民企投入研发资金总额达到550.04亿元,其中吉利集团以182.7亿元的研发技改投入金额高居首位。众泰汽车、胜达集团投入研发和技术改造费用则在制造业企业中增速最快,分别增长142.49%和137.84%。所以,民营企业是科学进步的重要推动力,这也是浙商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
第三,民企“参军”意愿高涨,少量已进入军品领域。
军民融合发展是近年来的国家重大战略,也是民营企业新的商机和承担社会责任新的领域。军品的研发生产,是很多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和开拓市场的新途径。因为军品科技含量高,是一个新的需求增长点,政府政策也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参与这个行业。从数据看,浙商“参军”的潜力巨大。
第四,夯实员工权益保护的基础层。劳动合同、社保缴费等关系普通员工的切身利益,也是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功和基本功。调研数据显示:2015、2016、2017三年的劳动合同签订率、参保员工占比、员工体检覆盖率、工会入会率、培训覆盖率逐年上升。这说明现在企业越来越注重与员工的和谐劳动关系和法律维权意识,企业主不仅着力保障员工的基本权利,还为员工发展提供机会,更加体现了企业“以人为本”的理念。
第五,环保、创新、培训、慈善四项投入有喜有忧。
资金投入强度是体现企业社会责任水平的重要量化指标。经数据分析,发现企业慈善投入年度随机性波动性较大,从较长时期的趋势看,浙商慈善投入总体增长的态势明显。
在环保投入、创新研发投入、培训投入、慈善投入四大项里面,创新投入远远高于其他三者,培训投入远远低于创新投入。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投入主要用于科研经费和设备更新等,而培训投入直接体现为人力资本的升值。如果企业的人才与创新不匹配,企业的创新过程将受阻,创新无法可持续发展。只有以人为本,才能形成可持续的创新动力,产生源源不断的企业活力。环保投入也远大于培训投入和慈善投入,一方面是企业自身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同时近年来越来越严厉的环保风暴,使得环保投入成为刚性支出。
第六,纳税规模和增速加快,民企可持续发展需要最佳平衡点。
照章纳税是企业履行的基本社会责任。数据显示,2015-2017年间,少于100万元纳税的浙江民企数量逐年下降,100-1000万元以及高于1000万元,这两个区间的受访民营企业数量逐年上升。这说明浙江民企的纳税贡献越来越大。
首先,纳税金额越大,企业最基本的责任越完善,因为创造社会财富是企业第一要务,也是慈善公益的根基,只有企业经营状况好,公益慈善才能长久以及发展。其次,纳税额大,也是一种社会责任的表现,积极纳税,才能更好地回报社会。最后,纳税额直接反映一个企业的经营状况,企业经营状况好,企业才有持续加大慈善投入的能力。
创新社会责任管理,促进浙江民企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第一,企业主价值观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总开关”。
谁是“企业社会责任工作责任人”,某种意义上可以体现这个企业对社会责任工作的重视程度。统计显示:浙江民营企业董事长作为此项工作负责人的占比最高,达到44.0%,总经理紧接其后,占比33.53%,董事长和总经理合计77.53%。
董事长是民营企业社会责任首席负责人或直接责任人,有利于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董事长亲自负起这个责任,由他直接决策与安排,加强了企业对社会责任工作的领导和投入。
所以,以民营企业家为先导开展社会责任管理。民营企业家的社会责任理念是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的人格化体现,也是企业责任文化的重要识别标志,更是引领企业全面履行社会责任的管理核心。一方面,企业家引导、激励和促进企业员工积极投身社会责任实践,切实保障企业社会责任的全面履行,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积极投身社会事务管理和公益慈善事业,树立责任企业家的形象,不仅使自己成为企业上行下效的标杆,还为提升企业整体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推动编制、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提升计划性、规范性和可持续性。
编制社会责任报告、公开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是衡量一个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工作规范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统计显示:“编制社会责任报告”占比20.28%,余下79.72%的企业没有编制社会责任报告。在已经编制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里面,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占59.80%,说明大多数民营企业编制社会责任报告还处在摸索阶段。
编制社会责任报告不仅仅是增加可视性和传播性,还可以增加社会责任工作的计划性、约束性和严肃性。有组织的,有规划的,有总结的事前计划和事后报告,才能制度化、专业化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更有效率。
浙江民营企业是中国民营企业群体里面最早有意识、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社会责任工作并发布报告的一个群体。2007年,西子联合控股有限公司正式公开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成为全国第一家较为全面系统地实施企业社会责任并发布报告的民营企业。同年,王水福作为首位中国民营企业家参加第96届世界劳工大会。此后西子联合控股不断创新企业社会责任的路径和方法,实现了企业经营业绩和社会责任的双赢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鼓励中小企业广泛参与,提高浙商社会责任的广度和深度。
在所有此次抽样受访企业中,“企业社会责任工作有专职部门负责”的企业占比25.72%。通过“企业社会责任工作有专职部门负责”与“企业员工人数”对比可以发现:一个企业“企业社会责任工作是否有专职部门负责”与企业规模大小和就业人数多少之间,并不存在绝对关系。这说明企业对于企业社会责任重视程度与企业大小没有直接关系,小型企业特别是数字经济新经济企业有时候履行社会责任会做得更好,所以我们不仅应该督促大型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同样也要鼓励小型企业力所能及地履行社会责任。中小企业一旦参与进社会公益慈善事业,不仅仅会提高公益慈善的参与面、动员面和人力物力的投入总额,更重要的是会形成一股社会公益大潮,形成一个很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