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云龙:风雨同舟的征程荡气回肠的史诗
发布日期:2021-07-01 信息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来,党团结带领工商界人士风雨同舟、顽强拼搏,推动中华大地沧桑巨变换了人间,指引中华民族浴火重生迎来复兴,创造了彪炳史册、举世瞩目的伟大奇迹。百年来,一代又一代工商界人士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见证并参与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广大工商界人士从感性到理性、从自发到自觉,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在各个历史时期为人民的幸福和民族的复兴作出了重要贡献。
工商联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和商会组织,成立于党领导人民创建新中国的过程中,发展于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过程中。把工商界人士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任务上来,是工商联的光荣使命。当前,我国民营经济规模不断扩大,风险挑战明显增多,民营经济人士的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日趋多样,工商联任务更加繁重,使命更加光荣,责任更加重大,需要我们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奋力推进“两个健康”事业,把广大民营经济人士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1921-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风雨休戚与共,民族工商界为艰苦卓绝的中国革命作出积极贡献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1925年,毛泽东同志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开宗明义提出要解决中国革命的敌人和朋友这一首要问题。在这篇光辉文献中,毛泽东指出,“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阐明了民族工商界是无产阶级要团结的力量,是中国革命要团结和争取的同盟。
长夜难明赤县天。旧中国山河破碎、风雨飘摇,在夹缝中苦苦挣扎的民族实业家深信“富强之国首在振兴实业”,以实业救国为己任,涌现出了以张謇、荣氏兄弟、穆藕初、范旭东、刘鸿生、卢作孚等为代表的大批商界仁人志士。但实业救国论、“第三条道路”都无法让中国人民打败压在自己头上的各种反动派,无法让中华民族改变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幻想破灭让他们中具有爱国热忱、眼光远大的有识之士选择了中国共产党。1940年,在考察重庆和延安之后,陈嘉庚作出了精准预言:“得天下者,共产党也!”
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在党的统一战线中,民族工商界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同盟力量,许多民族工商业者成为我们党的朋友,共御外侮、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为促进中国革命事业最终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逐步提出并实行了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方针。在延安时期,党中央和毛泽东明确提出“鼓励民族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思想,并在根据地付诸实践。1948年4月,毛泽东在为党中央起草《再克洛阳后给洛阳前线指挥部的电报》中强调“一切民族资产阶级经营的企业,严禁侵犯”。同年,党中央发出“五一”号召,动员了一大批包括民族工商业者在内的爱国人士与我们党协商建国。周恩来曾支持“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范旭东渡过难关,顶住官僚资本吞并和通货膨胀的双重压力。1949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西柏坡第一次明确提出新中国要成立工商联。中国共产党为民族工商业者争取经济发展和政治民主的权利,使他们切身体会到,要生存发展,必须依靠共产党。
1949-1978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筚路蓝缕奠基业,民族工商界为艰难曲折的社会主义探索作出积极贡献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新中国成立,我们党提出了“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共同奋斗”的口号,民族工商业者加入了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新中国的伟大进程。李烛尘、毕鸣岐、王光英等工商界领袖,团结原工商业者投身国家经济建设和支援“抗美援朝”,率先提出“听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誓言。1953年,党中央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逐步实行“一化三改”,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民族工商业者接受和平改造,为实现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作出了应有贡献。如,王光英带头将其经营的近代化学厂实行公私合营,并把按规定分得的定息全部捐献给国家。荣毅仁坚定地表示:“只有实行社会主义,走人人富裕的道路,中国才能够强盛繁荣”,并对所有荣氏企业进行公私合营。他们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起到了促进带动作用,为新中国的工业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党和政府把工商业者当做国家的财富,按照量才任用的原则适当安排工作,让他们在企业中有职有权。工商界代表人物还参加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和担任政府领导职务,为巩固红色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如,黄炎培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章乃器任粮食部部长、李烛尘任食品工业部和第一轻工业部部长、施复亮任劳动部副部长、孙起孟任政务院副秘书长、吴羹梅任私营企业局副局长、王艮仲任政务院参事。
中国工商界有了新的自己的全国组织。1949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组织工商业联合会的指示》,1952年政务院颁布《工商联组织通则》,全国工商联于1953年10月正式成立。作为引导工商业者遵守共同纲领及人民政府政策法令、代表各类工商业者特别是私营工商业者的合法利益的组织和工商业者团结、互助与自我教育、改造的团体,全国工商联对贯彻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特别是在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方面,起了有益的配合作用。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团结广大民族工商业者,共同为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而努力,积累了宝贵经验,但也留下了许多深刻教训。
1978-2012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团结一致向前看,民营经济人士为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作出积极贡献
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春雷唤醒大地,久旱盼来甘霖。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创业精神和创造热情尽情释放,民营经济发展的大门轰然打开。1978年,全国只有城镇个体工商户14万人,私营企业几乎为零。到2012年,全国共有私营企业1085万户,个体工商户4099万户。从“有益补充”“必要补充”,再到“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民营经济人士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1993年民营企业家首次当选政协委员,2001年党中央明确民营企业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并允许企业家入党,2002年民营企业家首次当选党的十六大代表。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一大批“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民营企业家。从创造税收到关爱员工,从光彩事业到希望工程、从扶危济困到抗震救灾,民营企业家都是主要支持者和参与者。2005年,私营企业主首次正式纳入全国劳动模范评选范围,33位私营企业主当选。
期间,党中央就工商联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先后出台15号文件和16号文件,明确提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要积极发挥工商联的职能作用。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工商联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工作,积极建言献策,引导企业调整结构、转型升级,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引导广大民营经济人士爱国、敬业、诚信、守法、贡献,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全面加强自身建设,工商联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执行力不断提高。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携手共逐“中国梦”,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走向更加广阔发展舞台,作出“自己人”的积极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中央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述、新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提出“五六七八九”“自己人”等重要论断,亲自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和企业家座谈会,让民营企业吃下定心丸、安心谋发展。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出台一系列政策,市场体制不断健全,产权制度更加完善,治理方式不断创新,营商环境更加优化,企业家精神得到弘扬,民营经济加速迈向高质量发展。
在党中央的政策指引下,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感召下,广大民营经济人士坚守创业初心、坚定报国之志,积极参与实施国家重大战略,在“万企帮万村”等关键领域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关键时刻,展现了“自己人”的责任和担当。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成为我们党长期执政、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亲切关怀工商联工作。2015年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政治问题”。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新时代民营经济统战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工商联发挥群团组织作用,把民营经济人士团结在党的周围,更好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努力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各级工商联全面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团结引导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听党话、跟党走,推动工商联事业全面发展,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回首百年路,往昔已展千重锦;展望新征程,今朝更进百尺竿。全国工商联将持之以恒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引导工商联系统全体干部和广大民营经济人士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踊跃投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