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光明日报:坚持胸怀天下,开创历史伟业——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⑧
发布日期:2021-11-26 信息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各族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正意气风发地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迈进。这一百年来的各个时期中,如何正确处理自身发展和外部世界的关系,始终是极其重大的战略性课题。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把“坚持胸怀天下”作为党在百年奋斗中积累的十大宝贵历史经验之一进行了专门的总结,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对外事务和国际问题的基本价值取向、思维框架、对外战略等重大的原则性态度、立场和观点,为我们当前和未来的国际交往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
从价值取向上而言,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儒家经典《礼记·礼运篇》提出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著名论断。这既是中国先贤倡导的高尚理念,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自立党以来始终不渝坚持和奉行的基本立场。《决议》指出,我们党“坚持胸怀天下”“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这就表明,中国共产党呼吁世界各国人民,不仅中国人民必须过上安居乐业、繁荣富足的生活,而且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民同样应该过上幸福、有尊严的生活。这一推己及人、大公无私的气魄、胸襟与格局,是中国历史上的任何其他政党都比不上的,也超越了当今世界各地仍然流行的各种狭隘思想、理论和政策主张。这样的原则与主张与近现代以来西方大国搞集团政治、拉帮结派、打压异己的政治理论与政策实践格格不入,显示出崇高的道德境界和道义优势。
从理论和思维框架上而言,中国共产党反对零和博弈,反对非黑即白的二分思维模式。《决议》强调,我们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西方政治文化中黑白二分的思维定式,把世界划分为我者与他者的二分视角,从根本上分裂了世界,成为当代国际关系中一系列矛盾和纷争的思维根源。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当今人类所面临的一系列全球性挑战,必须在各国的共同参与下才能得到有效解决,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像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肆虐、全球气候变暖与生态环境恶化,以及国际恐怖主义、地区难民危机等跨国界、全球性问题,都需要各国的通力合作和共同努力来应对。因此,中国致力于在国际和区域层面建设伙伴关系上,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大国之间相处,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大国与小国相处,要平等相待,践行正确义利观,义利相兼,义重于利。
显然,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为人类社会找到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大国主导建立的思维框架和政治话语体系。
从使命担当上而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是世界正义事业的维护者、人类进步事业的建设者、历史正确原则的捍卫者。《决议》强调,中国共产党“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中国将大力推动各国人民一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因此,中国的发展道路是一条“坚持胸怀天下”的发展之路,是一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发展之路。中国共产党不仅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谋福利,而且以造福全人类为己任。如此高尚境界的使命担当,与近现代以来西方国家通行的“弱肉强食”“国强必霸”的丛林法则政治主张,具有本质上的区别。中国将以自身的发展不断为世界各国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思路,不断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在此过程中,中国决不把自身的发展模式强加于他国,而只是真心实意地将自身的发展经验无私地分享给世界。
从方法论上而言,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宏大视角,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广格局来认识、思考中国与世界的前途命运。《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全人类的前途和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的视角来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反观近现代以来,西方大国以一时一地的实力地位出发去看待和揣度世界。这种狭隘的思维方法既不利于摆正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也不能正确客观地看待和处理自身发展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前者容易产生民族中心主义的自私自利观念,后者则容易导致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以邻为壑等政策主张和政治实践,从而给世界各国和人类社会带来一系列的弊端甚至深重灾难。因此,这样的观念不该也不能听任其成为当代文明世界处理国际事务的基本规则。“坚持胸怀天下”的思维方法能够为解决当今棘手、动荡、纷扰的国际矛盾提供一系列建设性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总之,唯有“坚持胸怀天下”、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理念,人类社会才有可能建立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新世界。这样的世界愿景既符合中国的利益,也符合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
(作者:谌园庭,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国际关系研究室主任)
从价值取向上而言,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儒家经典《礼记·礼运篇》提出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著名论断。这既是中国先贤倡导的高尚理念,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自立党以来始终不渝坚持和奉行的基本立场。《决议》指出,我们党“坚持胸怀天下”“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这就表明,中国共产党呼吁世界各国人民,不仅中国人民必须过上安居乐业、繁荣富足的生活,而且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民同样应该过上幸福、有尊严的生活。这一推己及人、大公无私的气魄、胸襟与格局,是中国历史上的任何其他政党都比不上的,也超越了当今世界各地仍然流行的各种狭隘思想、理论和政策主张。这样的原则与主张与近现代以来西方大国搞集团政治、拉帮结派、打压异己的政治理论与政策实践格格不入,显示出崇高的道德境界和道义优势。
从理论和思维框架上而言,中国共产党反对零和博弈,反对非黑即白的二分思维模式。《决议》强调,我们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西方政治文化中黑白二分的思维定式,把世界划分为我者与他者的二分视角,从根本上分裂了世界,成为当代国际关系中一系列矛盾和纷争的思维根源。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当今人类所面临的一系列全球性挑战,必须在各国的共同参与下才能得到有效解决,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像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肆虐、全球气候变暖与生态环境恶化,以及国际恐怖主义、地区难民危机等跨国界、全球性问题,都需要各国的通力合作和共同努力来应对。因此,中国致力于在国际和区域层面建设伙伴关系上,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大国之间相处,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大国与小国相处,要平等相待,践行正确义利观,义利相兼,义重于利。
显然,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为人类社会找到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大国主导建立的思维框架和政治话语体系。
从使命担当上而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是世界正义事业的维护者、人类进步事业的建设者、历史正确原则的捍卫者。《决议》强调,中国共产党“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中国将大力推动各国人民一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因此,中国的发展道路是一条“坚持胸怀天下”的发展之路,是一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发展之路。中国共产党不仅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谋福利,而且以造福全人类为己任。如此高尚境界的使命担当,与近现代以来西方国家通行的“弱肉强食”“国强必霸”的丛林法则政治主张,具有本质上的区别。中国将以自身的发展不断为世界各国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思路,不断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在此过程中,中国决不把自身的发展模式强加于他国,而只是真心实意地将自身的发展经验无私地分享给世界。
从方法论上而言,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宏大视角,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广格局来认识、思考中国与世界的前途命运。《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全人类的前途和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的视角来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反观近现代以来,西方大国以一时一地的实力地位出发去看待和揣度世界。这种狭隘的思维方法既不利于摆正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也不能正确客观地看待和处理自身发展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前者容易产生民族中心主义的自私自利观念,后者则容易导致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以邻为壑等政策主张和政治实践,从而给世界各国和人类社会带来一系列的弊端甚至深重灾难。因此,这样的观念不该也不能听任其成为当代文明世界处理国际事务的基本规则。“坚持胸怀天下”的思维方法能够为解决当今棘手、动荡、纷扰的国际矛盾提供一系列建设性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总之,唯有“坚持胸怀天下”、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理念,人类社会才有可能建立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新世界。这样的世界愿景既符合中国的利益,也符合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
(作者:谌园庭,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国际关系研究室主任)
新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