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观察:在“六稳”“六保”基础上积极进取
发布日期:2020-05-27 信息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分享到: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虽然没有设定具体的经济增速目标,但完成报告提出的一些重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特别是只要守住充分就业、中小企业维持生存、社会大局稳定等底线,将实现更好的综合效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至关重要。“六稳”和“六保”的落实,必将带来实际的发展增长结果;其中处于首位的就业问题,在“六稳”和“六保”中牵一发而动全身。
如何做好“六稳”和“六保”?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许多具体指标,在就业优先方面,今年要新增900万个工作岗位,职业培训3500万人,研究生扩招18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6%,登记失业率5.5%,等等。其中失业率,鉴于失业人口可能不去登记而形成统计遗漏,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城镇调查失业率比城镇登记失业率5.5%要高,就是要起到兜底作用。此外,今年要新增900万个工作岗位的数量虽然比不过往年的1000万个以上,但毕竟今年情况极其特殊,6%的调查失业率,应该说是比较高的任务指标。
只要“六稳”和“六保”能落实,经济增长必将保持合理的水平;而处于“六稳”“六保”首位的就业指标的落实,对其他稳保工作将起到重要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业指标会与其他指标呈现正比例关系。
这是因为,无论“六稳”还是“六保”,每项任务还具备各自的特性和外延,不仅彼此不可能都是同心圆,而且重合的范围也有大有小。比如保就业与保市场主体,虽然两者的主流关系是正相关,主体不保,就业无从谈起,但市场主体如果追求利润最大化,可能要采取缩减用工、降低成本开支,这就与最大化吸纳就业的预想不尽吻合;或者工作岗位不裁撤,但工资支出下降明显,也与保民生、促消费的愿望疏离;此外,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生产的扩大化,在短期内也可能缩减原有劳动岗位。解决所有这些矛盾,需要政府站在维护全社会共同利益、保护最广大人民利益、寻求最大公约数的高度统揽全局,恰当调节和平衡其中的各种关系。
无论“六稳”还是“六保”,最终着力点是企业生产经营稳定和扩大。为了保企业,今年政府的减税降费力度之大可谓前所未有。但这些措施发挥作用,其前提是产品有销路、服务有客户。所以创造企业生产经营稳定的大环境,是最终的着力点。对于有市场的企业,资金流畅通比降低税费更重要,这是金融行业的责任。而企业,一定要及时推出满足市场真正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以提振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六稳”和“六保”既然是基础和前提,也就是说,它是底线,是起码的要求,犹如整个建筑中的地基,而不是天花板。这意味着今年既要完成这个任务,但又不能止步于此。没有设定总体的增长目标,就是希望在实践中通过努力创造出更出人意料的成绩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需要我们不放松脚步,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也要求我们不能松懈,所以必须在“六稳”“六保”这个基础上积极进取、奋发有为,要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精神自觉追求更高境界。
这其中既有不小难度,也有有利条件。难的是经济社会一些固有的老问题尚未完全解决,而今年又遇到了新冠肺炎疫情重大冲击,无论是从内还是从外,两个方向造成的困难都很大;但是,我国作为世界工厂和最大消费市场,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和优势并未因疫情消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投资需求巨大,这就意味着增长的潜力巨大。同时,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有利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有利于促进效率和公平有机统一、不断实现共同富裕。所有这些优势,都是我们应对挑战的底气。
只要我们坚定信念信心,像习近平总书记所指示的那样,“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就一定能化危为机,踏浪如砥,谱写改革发展新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