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工商联智库研究第1期·制约民营企业经营状况和偿债能力原因分析及建议-九游官网

你当前的位置:九游官网>组织机构>内设机构>研究室>工作活动专题>全国工商联智库>全联智库研究

全国工商联智库研究第1期·制约民营企业经营状况和偿债能力原因分析及建议

发布日期:2019-07-31            信息来源:研究室                   分享到:


  摘要当前制约民营企业经营状况和偿债能力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经营环境发生变化,国内的生产要素成本明显提高,对企业负外部性的管制显著增加,国际环境形势更加复杂,“竞争中性”原则仍未真正落实到位;二是运营成本负担较重,企业的税收增长速度大于经济增速,非税负担较重,不同类型企业税负差距明显;三是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突出;四是自身经营存在短板,存在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市场竞争力不强,社会形象有待进一步提升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进一步建设好竞争中性的营商环境;二是加快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解决民企融资困境;三是制定金融控股公司法律,加强混业经营的金融监管;四是妥善推进去房地产化,防范化解房地产下行周期风险;五是引导民企提升自身素质,增强金融风险抵御能力。

 

  经过40年发展,我国民营企业当前所处的发展环境、基本条件都已或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多重因素对民营企业群体的整体经营状况和偿债能力产生影响。本报告认为应综合施策,从根本上提升民营企业的发展质量,化解相关金融风险。

  一、制约民营企业经营状况及偿债能力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经营环境发生变化

  第一,国内的低成本生产要素供给减少,进入高成本时代。随着劳动力成本、土地及办公成本、财务成本均大幅上升,我国进入了高成本时代。原来在一定程度上依靠低成本运行的部分民营企业生产经营模式受到了巨大冲击,企业盈利能力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第二,国内对企业负外部性的管制显著增加,监管显著加强。近年来,我国加强了在环境、知识产权、劳动者保护等方面的管制措施,强化法律监管和行政监管。很多民营企业的环境设备购置和运行成本大幅上升,知识产权和劳动仲裁等诉讼案件和成本明显增加。部分地区使用“一刀切”或对民营企业歧视性对待等行政监管方式,使民营企业经营难度提高。

  第三,国际环境形势复杂,民企经营面临较大挑战。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增强,中国企业与发达国家企业之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与跨国公司在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开始“短兵相接”,产生直接竞争,部分主要大国对华态度大幅改变,围堵、封锁、打压可能成为常态。

  第四,“竞争中性”原则还有待真正落实到位。民营企业在融资、土地获取、矿产资源使用、招投标、信用评级、市场监管以及高层次人才的户籍指标、职称、子女教育等许多方面都难以与国有企业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政策还有待进一步落到实处。

  (二)运营成本负担较重

  第一,税收增长速度远快于经济增速。2012年以来,营改增全面推开,企业税负有所减轻,小口径宏观税负一直稳中有降,中口径宏观税负自2016年开始下降(由于非税收入自2016年开始下降所致),大口径宏观税负近三年有回升态势。但三种口径的宏观税负增长速度都远快于gdp增速(图1)。

  第二,企业的非税负担较重。目前中国民营企业的非税负担较重,各种明目的收费繁多,制度性交易成本较高。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减费措施,民营企业非税负担有所减轻,但对一些小微民营企业来说,因其规模小、承受力弱,对非税负担敏感性强,因此感到非税负担仍然较重,希望进一步减轻。

  数据来源:wind,财政部,国家统计局,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

  注:其中全国社保基金收入数据为2003-2017年,1978-2002年数据缺失,默认为0。政府性基金收入数据为2010-2018年,2000-2009年数据以土地出让金代替,1978-1999年数据缺失,默认为0。

  第三,税费负担结构失衡严重。企业间税负差距较大,其中,小企业税负较大企业更重,民营企业较国有企业更重。虽然小企业和大中企业在增值税方面比例大致相当,但在所得税方面,小企业的税收负担比大中型企业多一倍左右,而民企的税收负担率则普遍高于普通国企1个百分点以上。

  (三)融资问题仍然突出

  2019年5月,国家统计局苏州调查队开展了苏州市民营企业发展政策落实情况的问卷调查,共选取59家民营企业,其中大型企业占比22%,中小微型企业占比78%;调查结果显示,有50.9%的民营企业反映融资环境较以往有明显改善或有所改善,但也有接近50%的企业反映情况还未改善,企业融资仍然存在审批程序多、时间慢,抵押物要求高、抵押折扣率高,融资渠道单一,综合成本高等问题。比如在银行贷款方面,民营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愿望很强烈,但最终可获得银行贷款的民营企业占比很小。面对民营企业,商业银行通常会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若干,且通常会有若干项附加条件,比如先存款再贷款,收取各种中介费用。

  (四)自身短板不容忽视

  第一,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突出表现在民营企业的治理结构往往是以企业创始人为核心,高度甚至完全依赖创始人,缺少较为完善的公司内部治理,一旦创始人出现问题,企业生存和发展出现问题的概率很大。第二,市场竞争力不强,主要是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研发投入不足,缺少核心竞争力。调查显示,我国民营企业目前的研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平均水平仅为0.4%,2016年民营企业500强中研发强度小于1%的企业占比44.2%,研发投入不足,严重阻碍了企业进行技术改进和创新,削弱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民营企业的整体社会形象仍有待改善。不少民营企业在环境保护、企业诚信、产品质量、劳动合同等方面仍然做得不够,直接影响社会整体形象。

  二、提升民企发展质量,积极化解金融风险的政策建议

  为了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到2020年实现基本完成风险治标向治本转变,本报告认为要综合施策,提高民营企业的发展质量,加快金融改革步伐,加强金融监管,积极防范化解各种情况可能引发的金融风险。

  (一)落实好竞争中性的营商环境,使民企能够公平参与竞争

  一是建议在相关法律法规文件中使用“竞争中性”的概念和表述。将之作为处理不同所有制关系特别是国企改革、生产要素管理体制改革的基准原则和顶层设计思路。二是建议重点从资金、土地、矿产资源、人才等核心生产要素的一视同仁供给入手来贯彻落实。国务院相关部门在制定和推进国企改革方案时,要内外结合,一方面加大内部改革力度,另一方面也要重点强化外部核心生产要素的一视同仁供给,对国企改革形成外部倒逼态势。三是要加大破除各种形式的行政性垄断的力度。进一步放松民营企业的行业投资准入,加大对内开放力度;鼓励发展民营学校、民营医院、民营养老机构等。

  (二)加快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解决民企融资困境

  一是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提升资金配置效率。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特别是推动利率并轨,逐步形成商业银行对市场化利率的定价权,改变金融体系内部的资金传导渠道,推动中小银行和非银行机构作为传导主体。二是完善银行体系,在金融服务供给上“补短板”。着力发展区域性的中小银行、社区银行、小微银行、民营银行等银行机构,推动建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小微支行和社区支行发展。探索发展“以产业为中心”的产业银行,深入了解产业、对接产业。扶持能够将线上线下紧密结合、传统和现代融合的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经济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精准支持力度。

  (三)制定金融控股公司法律,加强混业经营的金融监管

  研究制定《金融控股公司法》,将各类型金融控股公司的业务发展和风险防范纳入法律的监管范围,加强对兼业、混业经营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管。一是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市场准入审批,明确准入标准,建立严格的审核标准和门槛,制定一系列明确的量化准入指标,并强化持牌经营。二是强化金融控股公司资本的真实性、充足性和资本质量,实施分层次的资本金充足率监管,包括控股公司本身的资本充足率、控股子公司或其他持股公司的资本充足率以及将整个公司看作为一个整体的资本充足率。三是限制金融控股公司的关联交易,包括要求金控公司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建立严格的防火墙制度等。四是加强对金融控股公司组织结构透明度和公司治理的监管,对股东和资金来源进行审查,强化对金融控股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核准。五是完善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退出机制,包括破产重整、破产问责和破产前置程序等,确保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监管部门可以责令问题公司在适合的时间和场合下进入破产程序,减轻对金融市场和消费者的冲击。

  (四)妥善推进去房地产化,防范化解房地产下行周期风险

  一要处理好市场化住房供应与公共性住房供应的关系,增加政府在公共性住房供应中的作用。借鉴德国、中国香港、新加坡、法国、韩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增加公共性住房供应的成功经验,完善我国公共性住房供应制度体系,使之成为市场化住房供应的有力补充。二要增加城市住宅土地供应,研究小产权房合法化问题。研究放开农村建设用地入市,增加城市住宅和商业用地供应,推进供应市场化和多元化。三要深入研究房地产税的征收时机问题。我国房地产发展已经接近18年,临近18年长周期的高位运行及下行阶段。要深入研究房地产税的征收时机,防止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五)引导民企提升自身素质,增强金融风险抵御能力

  一要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使公司治理规范化、制度化,建立有效的公司内部制约机制,提高决策的科学性,逐渐改变“人治”的公司治理模式。二要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应积极抓住信息化、“互联网 ”的发展机遇,引入先进管理手段,探索创新商业模式,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三要增强创新能力。要加大研发投入,重视人才,做好创新激励机制,逐渐摆脱长期依靠低成本、低层次模仿、低层次加工的局面,从产业链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本文系全国工商联智库委托团体委员单位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研究成果。)

  新闻链接: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