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工商联扶贫工作委员会重点帮扶乡镇项目情况汇报巴中市巴州区实施全国工商联重点帮扶乡镇项目情况汇报
发布日期:2016-09-19 信息来源: 分享到:
(2010年3月2日)四川省巴中市挂职干部 王世卫 2008年10月,经四川省巴中市人民政府、巴州区人民政府申请,全国工商联专家组实地考察,确定巴中市巴州区曾口镇为全国工商联重点帮扶对象。2009年3月,我被组织派驻巴中市挂职开展帮扶工作。下面,就巴中市巴州区实施全国工商联重点帮扶乡镇项目的相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截止目前,曾口镇参与全国工商联帮扶项目试点农户137户,其中参与“猪-沼-菜”综合发展项目93户、“野猪-蚯蚓-山鸡-沼气-蔬菜”生态循环养种植产业农户10户、跑山鸡规模化养殖农户34户。2009年,参与试点的农户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056元,首次突破4000元大关,较该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1075元。(一)经济效益。截止2月底,项目区共出栏育肥猪1907头,出售跑山鸡5020只,配套轮种白菜、萝卜、甘蓝等200多亩。其中出栏生猪总收入228.84万元、头均1200元,纯收入20.98万元、扣减成本头均赢利110元,户均2256元;出售跑山鸡总收入24.1万元(还有部分没有出售)、每只平均48元,总纯收入7.53万元、扣减成本只平均赢利15元、户均2215元;销售蔬菜总收入60万元、亩均收入3000元,纯收入40万元、扣除成本亩均赢利2000元,户均4000元;沼气池节省农户用电用肥用气能源支出8.2万元、户均600元。目前这几项总的纯收入85.08万元。未出售的生猪、跑山鸡和蔬菜均陆续上市,部分农户第二批生猪仔猪及圈养的野猪长势良好。(二)生态效益。试点村围绕循环、绿色、有机、生态的原则选择发展产业,重点打造生态循环、立体发展、铸造品牌农业。当前试点的“猪-沼-菜”、“野猪-蚯蚓-山鸡-沼气-蔬菜”及跑山鸡规模化养殖等产业项目,特别注重产业循环,利用沼气池转化,利用产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既有效解决养殖污染、保护环境,又变废为宝最大限度地节省环境治污高额支出,更利于土壤性质的改善恢复、农产品品质的提升。(三)社会效益。按照“培育富民增收产业、配套推进基础建设、统筹发展社会事业”的基本思路,协调市区捆绑项目、聚合资金,整治道路、解决“四难”、改善住居、发展产业,项目区18公里的主干道凉(水井),曾口镇道路整治全面竣工通车,整治村组道路8公里、入户石板路1.5公里,启动农户“三建五改”120户,新建沼气池137口,新建饮水工程3处、打机压井230口,整治山坪塘4口,新建提灌站1个。引进业主联合农户新建温室大棚11个,新增就业100多人,带动周边村组约100户农户主动投入生猪养殖、蔬菜种植、跑山鸡养殖、水产养殖等产业发展。吸纳外出务工返乡青年参与全国工商联帮扶项目的农户2户。二、主要做法(一)组建相应机构 1、成立领导小组。巴中市成立了“全国工商联重点帮扶乡镇项目”领导小组。市委常委、统战部长任组长,市政府、市政协、全国工商联挂职干部和巴州区长任副组长,市级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成立了市、区项目办公室,分别设在市区工商联。 2、组建技术服务中心。聘请四川农业大学专家教授担任技术顾问,并从市、区相关部门抽调技术骨干组建技术服务中心,及时为项目区的合作企业、专业合作社及农户免费提供技术咨询和指导。 3、建立专业合作社。区、镇、村积极引导参与农户在自愿结合的基础上,以5户为基础成立养殖小区或生产经营小组,以3个养殖小区或生产经营小组为基础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或生产经营合作社。充分发挥技术交流、行业自律和增加效益的重要作用,同时逐步降低对企业的过重依赖性,形成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培育农业精品、打造地方品牌。(二)注重宣传动员一是项目启动前,制作《全国工商联重点帮扶乡镇项目须知》,让村民及时、准确、全面把握项目实施的目的意义、资金来源、适用范围、帮扶对象、使用方式、申请程序、发展模式等。二是通过召开动员会、座谈会及挂标语、办橱窗等形式广泛宣传,使老百姓对全国工商联的扶贫工作有了深刻而全面地了解。三是针对生猪市场持续低迷和甲型h1n1流感严重影响村民参与积极性的实际,多次进村、到社、入户与村民面对面分析市场前景及走势。(三)确定龙头企业先后支持、鼓励惠昌食品有限公司、源泰特种野猪养殖场、兴旺畜禽养殖场成为曾口镇“猪-沼-菜”、“野猪-蚯蚓-山鸡-沼气-蔬菜”及跑山鸡规模化养殖等产业的龙头企业,并与养殖(种植)专业合作社及农户结成利益联结体。(四)打造四种模式 1、打造民营企业扶贫模式。2008年,全国工商联成立了扶贫工作委员会,组织引导、协调支持广大民营企业家通过产业扶贫、技术扶贫、资金扶贫等方式,充分发挥民营经济、民营企业家的重要作用,探索“短、平、快、高”综合效益,有力有效推进革命老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扶贫工作,为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做出贡献。 2、打造诚信管理模式。为逐步提高参与各方的诚信意识,制定《诚信管理办法》,完善诚信机制,落实奖惩措施,不断提升各方诚信度,项目所涉及的政策、资金等一律公开透明。 3、打造技术服务模式。项目区疫情的监测、防控和处置由市区镇相关部门负责;养殖、种植技术由合作企业负责培训、指导,技术服务中心协助配合。 4、打造风险规避模式。一是就市场价格波动建立了市场风险补偿基金;二是疫情由相关部门负责监测、处置外,凡符合国家农业政策性保险的产业必须全部参保;三是就全国工商联帮扶资金的回收风险,在农户自愿申请的基础上设置了三道防线。一是合作社会员联保;二是镇委政府干部担保;三是信用社把关申请贷款资金又无劣迹。(五)建立七大机制 1、资金投入机制。一是全联帮扶。在曾口镇产业园区建设中,全国工商联按照巴中市政府、巴州区政府的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进程、规模所需资金按时到位,及时借支,实行无息借用、按期回收、滚动使用,支持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二是政府配套。政府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积极发挥好政府的组织引领作用。编制发展规划、扶持龙头企业、提供技术服务、配套基础设施、建立风险基金。三是业主带动。龙头企业是联结市场与农户的桥梁和纽带,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惠昌食品、源泰养殖、兴旺养殖等龙头企业,主动参与,积极示范,为农户提供仔猪、菜苗、饲料及技术,并与农户签订保护价收购协议,改变了传统的种养模式,规避了缺乏技术、不善管理、难闯市场的风险,提高了生产收益。四是农户参与。为调动农户参与积极性,增强村民责任感,要求参与农户必须按照约定比例投入。五是银行服务。政府贴补资金利息,解决工作经费,区信用联社将全国工商联扶贫资金以支农无息贷款的方式,发放给园区种养农户,并负责到期回收。并根据授信度降低门槛,简化手续,向困难农户发放小额信贷贷款。六是协会指导。专业合作社代表会员农户与企业签订收购合同,及时收集产品购销信息,协调处理会员农户与龙头企业的各项利益关系。同时,做好生产、流通等环节的其它方面的协调、服务。 2、产业遴选机制,为支柱产业特性化做准备。围绕“六路”建设、立足本地资源、开发生态旅游、发展绿色农业。巴中-乐坝铁路、巴中-广元高速公路已全线贯通,巴中-南充、巴中-达州、巴中-陕西汉中高速公路及巴中-达州铁路提前开工。巴中是川陕革命的根据地,拥有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烈士陵园、将帅碑林、恩阳古镇等多处景点,红色历史文化悠久;巴中森林覆盖率达49%,天马山森林公园、阴灵山森林公园、光雾山、溶洞族等生态旅游景区初步建成,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巴中是全国粮食生产县(区)标兵、全国生猪调出大县,还有闻名全国的巴州“川明参”、通江银耳、南江黄羊、平昌小角楼酒等。我们主要依托这些独特而丰富的优势资源,打造生态旅游和绿色农业两个支柱型主产业。并用绿色食品丰盛生态旅游的餐桌。让旅游的餐桌上尽是绿色的、特色的、野味的食品,让游客们永远不会忘却巴中的天然的优美环境和回味无穷的绿色食品。适度引进并发展野猪、山鸡、野鸭等特色产业,一是满足市场需求,二是为生态旅游增添特色优劣项目。 3、技术服务机制。一是技术服务中心。聘请四川农业大学专家教授长期担任技术顾问,并从市、区相关部门抽调技术骨干组建技术服务中心。二是龙头企业。通过开展岗前培训、专题讲座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指导。三是技术服务小分队。驻村蹲点,全程监管,到户服务。 4、诚信管理机制。参与项目的各方均建立诚信管理专档,由银行、乡镇、企业、市区项目办和专业合作社等多方定期进行综合评定,经全部公示后记入专档,并逗硬奖惩。 5、市场风险防范机制。一是规避市场风险。区政府出资30万元、市政府出资40万元、争取全国工商联能出资30万元建立100万元市场风险补偿基金,在合作社遇到风险出现亏本时,及时补偿农户,以保证村民积极性。在农户收益时,按出栏生猪2元/头,上市蔬菜2元/百斤的标准提取风险基金,财政和收购企业各按同等标准配套,以进一步扩充。二是规避疫情风险。在市、区、镇相关部门负责项目区疫情监测、防控和处置的基础上,凡符合国家农业政策性保险条件的,必须全部纳入参保范围。每头育肥生猪保险18元,政府补贴12.6元/头,农户负担5.4元/头。每头野猪种猪保险60元,政府补贴48元/头,农户负担12元/头;野猪育肥猪参保标准与育肥生猪保险标准一致。 6、利润平衡机制。在市区项目办和曾口镇党委、政府的监督下,由合作企业与专业合作社签订合同,并明确收购价格。保护价收购:生猪5元/斤;野猪8元/斤;跑山鸡12元/斤。市场化调节:在市场价格高于保护价时,以市场行情和合同约定为依据进行效益再分配,以保证农户获得更多收益。 7、全联资金使用机制。无息借用:园区内生猪养殖农户购买仔猪、饲料,按所需资金70%的标准借支;养殖大户配养种母猪的按500元/头的标准借支。种植蔬菜、水果的农户购买种、苗,按户均300元的标准借支;新建11个蔬菜大棚,按2.5万元/个的标准借支。农户所借资金,无论多少,一律不计利息。按期回收:农户所借全国工商联的资金,待生猪、野猪、山鸡、土鸡出售或蔬菜上市销售后,按时回收。滚动使用:全国工商联扶贫资金采取分批投入、分批回收,再投入、再回收,并逐批减少投入比例的方式进行资金注入。比如:饲养生猪:第一批时,全国工商联按照该合作社饲养生猪量给予育肥成本60-70%的借款,生猪出栏后收回借款。第二批时,农户将第一批养猪利润拿出一部分投入,全国工商联只提供40-55%的借款,第二批生猪出栏后,收回借款。第三批时,全国工商联提供30%的借款,以后逐批减少借款。全国工商联将收回的资金按照同样方式为第二期、第三期发展的养猪专业合作社投入,资金滚动使用,使更多的村、镇的农户得以发展。其它产业项目的经营发展也采取同样的方式支持。三、当前困难一是政府配套难度大。按照总体规划,曾口镇产业园区建设全面建成,资金需求数额巨大,而2009年巴中市巴州区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1.15亿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纵向比较、发展很快,横向比较、差距加大,因此,当地政府资金配套存在极大困难。二是企业带动能力弱。农业属低效弱质产业,很难吸纳民营资本入注,项目引领企业主要靠政府扶持,加之基础条件相对较差,现仅有惠昌、兴旺、源泰等企业参与,且产业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低。同时,境内还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产业链未形成,产供销体系未建立,农产品仅能进入低端市场,产品无附加值,也严重制约着项目的进步发展。三是农民依赖思想重。在发展中不少农民自主意识差,一些本应该也可以自行解决的问题都要等待帮扶。特别是受市场行情影响,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极其容易受挫。四、2010年扶贫工作计划 1、扩大“猪-沼-菜”生态循环综合发展项目数量。按照发展规划,预计2010年3月启动,再投资843.75万元,拟向全国工商联借款390.63万元,在原来书台、雁桥、寿星、吉公4村实施的基础上拓展到宝珠、茨垭、扬帆3村,在目前参与农户的基础上发展到400户左右,其中原来4村新增107户、户均30头增加到50头,新发展的3村种植蔬菜200亩、户均养生猪30头。 2、扩大跑山鸡规模化养殖范围。按照发展规划,预计2010年3月启动,再投资200万元(拟向全国工商联借款140万元),在书台、雁桥现有规模上,拓展到方山寨、太和、吉公3村、新发展农户200户、户均养殖300只。 3、扩大“野猪-蚯蚓-山鸡-沼气-蔬菜”循环养种植产业规模。按照发展规划,预计2010年10月启动,飞马村再增30户,投资416万元,拟向全国工商联借款291.2万元。 4、增加水产养殖新项目。以巴中巨龙水务公司为龙头,预计2010年4月下旬启动,投资700万元(拟向全国工商联借款490万元),在书台、雁桥2村建以乌鳢为主的综合水产养殖示范基地2个140亩,吸引200户农户入股,带动200户农户自养巴中“青、鲢、草、鳙”四大家鱼200亩。 5、增加肉牛养殖新项目。以巴中兴旺畜禽养殖场为龙头,预计2010年4月下旬启动,投资150万元(拟向全国工商联借款105万元),在方山寨、吉公、太和、大坡4个村分别按照15户/村、5头/户的标准进行肉牛养殖试点。 6、增加温室大棚蔬菜种植数量规模。以业主谢兵为依托,预计2010年4月下旬启动,投资556万元(拟向全国工商联借款389.2万元),在书台、雁桥、寿星、方山寨新建4个蔬菜基地,流转土地40亩、新建温室大棚20个进行反季蔬菜种植;流转土地60亩、新建日光大棚30个进行错季蔬菜种植和育苗;发展4村400户农户800亩土地进行时令蔬菜种植。就地转移劳动力就业200人,消化有机肥200吨。